?

公告信息

信息检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徽县十三五规划纲要

文章来源:admin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16-02-23 【关闭】 字体:? ?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徽县相继遭受“8.12”、“7.25”等特大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富庶、文明、和谐、幸福新徽县这一目标,积极应对诸多困难和挑战,坚持突出工业发展,不断强化项目支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统筹城乡建设,切实改善人民生活,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
       “十二五”期间,徽县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15年预计完成GDP 43.3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了77.6%,年均递增10.7%;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31.5:39.6:28.9调整为27.3:29.8:42.9,三产比重大幅提高,逐步实现了“农业稳县、工业富县、三产活县”的目标;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预计达到9.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44倍;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7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223.2%;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9672元,比“十一五”末净增9253元,年均递增13.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6518元,比“十一五”末净增3199元,年均递增14.5%,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
       1.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开创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深入实施“科技推动、市场拉动、项目带动、产业富民”战略,全面落实各项增效增收措施,着力创建泥阳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抓好特色农业示范点建设,积极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协调、稳定发展。种植业稳步发展,粮食产量由“十一五”末的14.85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17.19万吨,同比增长15.8%;畜牧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生猪及鸡产业平稳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实现5连增;林业产业优势突出,初步形成了以育苗、核桃、银杏产业为主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对农民增收作用日益突出。2015年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11.8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了53.8%,年均递增5.57%,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6.69万亩,预计实现农业特色产业产值4.53亿元,比“十一五”末同比增长25.82%,全县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总数达103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7户。累计发展各种育苗面积9.7万亩,苗木产值达到15亿元,建成核桃基地45万亩,银杏基地19.5万亩,油用牡丹和玫瑰基地5000亩。
       2.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受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内经济增速回落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缓慢,县委县政府沉着应对挑战,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实施技术装备提升、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等措施,提升产业发展后劲,工业经济保持了稳发展。2015年,全县工业企业达到95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户,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6.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亿元。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铅锌、黄金为主的有色冶金及白酒酿造、建筑建材、植物生化、水电能源、装备制造、农特产品加工、褐铁开采等八大主导产业体系。打造省级工业园区——陇南市徽县工业集中区,县级工业园区——徽县泰湖工业集中区。持续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目前,近30户企业有自己的网站,10余户企业开办了网店。
       3.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新兴业态彰显活力
       ——商贸流通业稳步发展,提升城乡生活品质。结合城市拆迁改造、重点集镇农贸市场建设、小城镇建设及县城的改扩建,扩大了县城容量,城镇商贸流通网点日趋密集,大型超市、商场、饭店、宾馆住宿等配套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各类批发、零售综合超市、商业街、品牌专卖店、中小型购物中心等商贸流通网点的经营模式互为补充,综合农贸市场、农特产品专业市场等农村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等新兴业态发展势头良好,大商贸、大流通、大开发、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商贸流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十二五”期间,建成了徽县正达建材物流中心、金源商贸街、金徽商业广场等一批大型商贸中心,截止2015年年底,全县商户已发展到2.18万户,商贸企业150家,从业人员约5.3万人,各类规模市场34处,物流配送站点20余家,农家店和农村商店5000多家,消费市场进一步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6.11亿元,比“十一五”末净增了2.77 亿元,同比增长了82.9 %;电子商务发展成效显著,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县15个乡镇成立电商协会,新建徽县电子商务中心,创建了徽县电商之家网站,电子商务实现销售总额3.2亿元,全县开办网店总数已经达到863家,全县企业电商使用率60%以上,EMS快递业务达到100%的覆盖率。
       ——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旅游活县”发展战略,以打造“徽县——陇上江南人间仙境”为目标,充分挖掘人文底蕴和自然资源,丰富旅游内涵,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区域消费中心,促进了生态旅游和人文旅游同步发展,旅游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带动效应明显提升,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形成了良性互动。“十二五”期间,全县创建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1个(金徽酒文化生态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三滩风景名胜区),城市休闲乐园2个(泰湖风情园、凤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景点2个(青泥岭蜀道文化景区、江峡风景区),红色旅游景点3个(旧城天主教堂、龙王洞、徽成两康战役纪念馆),宗教旅游胜地3处(水阳泰山庙、嘉陵青龙山、伏镇北禅寺)等景区(点)。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通过拍摄《大美三滩》、《精彩徽县》等专题片,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广告、旅游推介会等形式,开展多种旅游促销活动,徽县旅游市场不断扩大,被评为2014年旅游文化榜“美丽中国之旅·十佳绿色生态城市”。2015年,全县共有旅行社1家,星级酒店3家,宾馆饭店51家,农家乐181家,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125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5.79亿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加速,全面提升开发开放水平
        ——交通建设。“十二五”期间,以“县境内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社通水泥路”为发展目标,大力实施乡村道路通畅工程,全面实施危桥改造、乡镇客运汽车站、行政村停靠点等项目,全县交通运输环境明显改善。十天高速全线通车,徽两高速已开工建设;升级改造嘉陵镇火车站,修建站前广场,县城至火车站公路工程已完成部分路基工程;全县共硬化改造农村公路138条1386公里,15个乡镇已全部实现通油路,通村公路通畅率达到94%,逐步形成了全县“两横四纵五连接五延伸”的公路网络大格局。
       ——能源建设。“十二五”期间,加强电力电网建设,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高城市和农村电网供电保障率。实施了10千伏及以下电网建设改造工程,新建配变39台,改造配变126台,新建10千伏线路64公里,新建0.4千伏线路57公里,改造0.4千伏线路120公里;新建了水阳、栗川、虞关、游龙、永宁、太白等6座送变电工程,改造了伏镇、榆树、高桥、大河等4座变电站。推广农村节能措施,建成了农村沼气池3060座,农村沼气用户达到16788户,建成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5处,特大型沼气工程1处,建大中型沼气池10处,安装太阳能路灯777盏,太阳能热水器1200台,发放节柴炉及节能炉共5888个,太阳灶450台。
       ——水利建设。“十二五”期间,新修梯田12.5万亩,实施中低产田改造2.07万亩,全县15个乡镇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49处,解决了15个乡镇160个行政村8.5642万农村人口和1.3174万名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截止2015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1万亩,修建河流引水渠道30处52.52公里,塘坝46座,小型提灌站19处,机电井607眼,新修河道堤防工程42处101.49公里。实施西河二期和东河治理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
       ——信息化建设。信息服务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完善,积极推进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和通信网络三网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普及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数字徽县”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远程医疗服务网络等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覆盖城乡的信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广电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网络覆盖率不断提高。截止2015年底,全县11个乡镇通有线电视,其余乡镇村村通设备全覆盖;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70部/百人,宽带接入户数达到1.7万户,213个行政村通宽带的自然村达到143个,手机通讯信号实现全覆盖。
(四)城镇化水平快速推进,人居环境更加完善
       “十二五”期间,抢抓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机遇,坚持把城镇化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举措来抓,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文明城镇、节点城镇、生态城镇的定位,致力于优化城乡布局,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形象,改善镇村面貌,先后投资22.9亿元,实施了道路交通、综合市场、市政、办公、文卫、住宅、旅游设施等150多项城乡建设重点工程,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截止2015年底,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2%,比“十一五”末提高了8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轴心、镇区为节点、社区为终端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城市区域辐射力、集聚力逐步增强。
(五)发扬抗洪救灾精神,灾后重建成绩斐然
       “十二五”期间,徽县遭遇“8·12”、“8.17”、“7.25”等特大暴洪泥石流灾害。在中央、省、市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徽县暴洪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全县农村748户重建户(其中8.12暴洪泥石流灾后重建402户)和1164户维修户全部完成住房重建和维修,共建成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12个,使受灾农户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修复麻沿河乡屈兰村、熊北村防洪堤防工程等123段;新建泥阳李磨大桥等11座、修复剡麻路、麻胡路等农村公路500公里,全面修复了水毁的基础设施,使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增创绿色发展新优势
      持续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力度,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环境保护建设成效显著。全县累计完成各类人工造林139万亩,其中:生态林63.65万亩,经济林75.42万亩。绿化国道、省道、县道14条294公里,完成村镇绿化3.18万亩。2015末年全县森林植被覆盖率预计达到46%;全县水源涵养能力逐步增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森林抵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均达到控制目标;地表水达标率95%,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达标率100%。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程度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服务水平及民生福祉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稳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县小学入学率巩固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1.6%,全县共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一所,15个乡镇全部建起了中心幼儿园,中心幼儿园覆盖率达100%。全县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90.16%,比“十一五”末提高8.16个百分点。五年来先后有5000余名学生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其中490人考入“211”、“985”等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7%以上,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年培训1.8万人次。“十二五”期间,全县95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办学基本条件,全县综合差异系数小学为0.60、初中为0.44,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基本实现了均衡发展;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截止2015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316个,设有病床681个,公立卫生系统服务人员达到69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68人,18个乡镇卫生院和240个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和药品网上采购,疾病防控工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准备工作良好,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9.3%;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18.1万人,参合率99.3%;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消除了绝对贫困,加快发展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2015年底,全县城镇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0.81万人、1.39万人、0.4万人、0.4万人和0.3万人,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收入年均增长35.78%,新型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28万人。
(八)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民生改善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紧抓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机遇,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1883万元,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科技培训等项目,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富民产业得到不断壮大,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贫困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扎实实施特困片区扶贫项目及整村推进项目,在8个乡镇44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完成村组道路硬化221公里,建成人饮工程3处,完成危旧房改造108户;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瓜菜、烤烟、核桃、畜牧和育苗等富民产业,贫困村富民产业得到突破性发展;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贫困户能力素质提升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两后生”培训2960人,普通技能培训3419人次,实用技术培训9050人次,累计输转农村劳动力4.71万人次;继续扩大贫困村互助资金覆盖面,全县互助社达到66个,发放贷款2624.87万元;贫困人口逐年减少,由2011年的7.36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2.55万人,全县共减少绝对贫困人口4.8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39.91%下降到2014年的15.99%,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2120元增加到2015年的3267元左右,全县扶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
(九)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继续深化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财税制度、金融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江洛小城镇综合试点改革扎实推进,建成江洛镇农村物权抵押贷款交易中心,累计发放“三权”抵押贷款5.7亿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逐步建成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能力显著增强,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等各项工作,在矛盾化解、禁毒、反恐、反邪教、普法教育等方面成效突出,大力推进创建平安徽县建设进程,有效维护了全县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和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
(一)取得的经验
       ——坚持经济发展第一要务。经济发展是县域发展的基础,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充分挖掘农业资源,创新发展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在粮油生产基础上,发展蔬菜、中药材、蚕桑、烤烟等生产基地,利用林业建设,发展育苗、核桃、银杏、板栗等林业产业,农业发展取得较大进展。大力发展工业经济,逐步形成了八大主导产业,工业带动三次产业发展,有力推动徽县社会发展。挖掘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服务业发展,已成为我县发展的共识,我县旅游业发展思路清晰,发展意识强,旅游业未来将拥有较大发展空间。
       ——推进转型升级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我县发展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受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内经济增速回落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工业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深刻意识到发展转型迫在眉睫,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实施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等技术改造项目,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旅游业扶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发展后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抢抓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抢抓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屡的若干意见、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机遇,把县域发展与国家、省级发展政策紧密结合,提前策划实施项目,争取国家、省市支持,改善发展条件,借势发展。
       ——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十二五”期间,我县规划重点建设项目428个,总投资272.67亿元,实际开工建设396个(含计划外开工项目),累计完成总投资205.9亿元,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今后发展,必须坚持以项目为载体,把规划、发展措施等均落实到项目上,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把民生改善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以改善民生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居民生产、生活需求,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深入推进社会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和谐社会。
(二)存在的问题
       ——经济增长缺乏有力支撑。农业基础脆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特色产业的规模优势仍不明显;工业结构单一,矿山依托型特征尤为突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非矿山企业科技含量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市场竞争力。第三产业总量偏小,拉动效应不明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依然任重道远,需要不懈的努力。
       ——“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任务大,非农产业比重仍然偏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产业化进程缓慢,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自主创业、转移就业难度较大;绝对贫困和因灾返贫导致稳定脱贫工作难度加大。
       ——交通设施建设滞后。高速路、国省干线和县乡村路未形成有效联网,乡村道路建设等级偏低,安全设施不完善,运输能力较低,致使货物运输不畅,物流效率较低。
       ——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由于区位优势不明显,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科技人才缺乏,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动力不足,自我发展后劲不足,后发优势难以有效发挥。
       ——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市场主体作用不明显,配置资源水平低,开放程度不高,制约改革发展稳定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市场化水平还不能满足资源有效配置、流通的需求。
       ——优势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优势资源没有充分得到挖掘利用,我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资源利用率却相对较低,如旅游资源、水力资源、森林资源等优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没有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第二章  发展环境
      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继续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各项改革将深入开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一、机遇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秦巴山区扶贫攻坚等一系列政策的持续推进,为我县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一是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全面部署了未来五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方向更加明确。二是国务院批准甘肃省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县、新型城镇化等政策意见及甘肃省支持陇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3341”项目工程、“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等政策效应正在逐步释放。三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及甘肃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启动实施,为我县全面脱贫致富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四是国家深入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圈”等国家发展战略及甘肃省提出主体功能区建设发展战略,为全县破除区域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等提供了重要支撑。五是国家宏观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智慧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新兴业态发展,着力构建多元产业新的支撑点,这为我县产业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六是经济转型带来的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随着国家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和东中部产业升级,部分产业和闲置资本将更多地投向西部,我县独特资源、市场和劳动力成本等十分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借力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七是陇南市委、市政府围绕将陇南建成向南开放的桥头堡,提出了“围绕融入成渝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以路网互通为基础、经济合作为依托、产业开发为抓手、人文交流为纽带,加强与川渝、陕南地区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努力建设‘金三角’地区开放开发共同体”的总要求,明确要求向南开放要在项目投资对接、交流洽谈合作、市场资源共享、交通网络建设、公共信息平台等方面加快建设,这为我县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开放活力注入了活力。
    二、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个规划期,对于我县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意义深远。“十三五”期间,我县仍将面临诸多挑战。
       1.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逐步从高速增长期转入中速增长期。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增速超过全国,但在“十三五”时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经济下行压力,这对我县后发赶超和转型升级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2.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目前,我县产业整体规模不大,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全县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基本达到适宜区全覆盖,但产业链条短,品牌效应不强;矿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刚刚起步,对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带动力不强,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全县经济发展正处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阶段,面临产业规模做大、技术装备改良、外部市场竞争、产品品牌做响等方面的压力。
       3.绿色增长的压力。国家提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这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对陇南市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的要求,对我县创建生态美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新格局提出了新要求。
       4.毗邻地区竞争压力较大。目前,我县经济发展总量相对较小,整体质量不高,自身竞争力不强,与周边地区融合发展力度不够。与周边市县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区域优势产业不突出,在未来项目招商、资金融资、人才引进、政策争取等方面,将面临毗邻地区较大的竞争压力。
       5.社会矛盾凸显的压力。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速,我县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产生,新旧矛盾交织,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短缺,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急需进一步改善,部分城乡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6.全面实现脱贫致富的压力。目前,全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的基本县情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人才技术短缺,导致全县科技力量薄弱,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单一、自我发展能力低、人均收入偏低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7.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面临新的挑战。我县贫困人口较集中,又处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存在比较尖锐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任务,解决社会发展、生态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显得更加迫切。
综上分析,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厚积薄发局面已形成,未来发展前景趋好,现已进入夯实基础、破解瓶颈、突出特色、培育优势、赶超发展的重要阶段,应准确把握政策机遇集中叠加、利好效应逐步释放的发展态势,顺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发挥新优势,正视劣势、克服新挑战,正确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凝聚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积极把握发展新形势、集聚发展新优势、促推发展新态势、激扬发展新气势,着力谋求新突破,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力争全面完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第二篇 发展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及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紧扣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统领,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深化开发开放为根本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消费拉动、产业支撑、生态提升、板块推进,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生态文明建设增量提质,改革创新发展全面突破,民生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第二章  基本原则
       “十三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在遵循以上指导思想基础上,必须突出坚持以下原则: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顺应“互联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提升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实现县域经济的创新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构建分工协同、布局合理、优势对接、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注重生态,绿色发展。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生态徽县建设。
       ——深化改革,开放发展。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努力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重大突破,加快建立政府引导、产业互动、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开放格局,以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和新成效释放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后劲。
       ——改善民生,共享发展。集中更多的公共资源不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加强统筹协调,加大公共投入,政府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倾斜,着力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章  战略定位
       根据我县经济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区位交通条件及《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抢抓“一带一路”、兰渝铁路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其定位如下:
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
国家级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基地
中国苗木之乡
西部高端白酒酿造基地
西部养生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甘肃省电商扶贫示范基地
甘肃省小康建设示范县
 
第四章  发展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五大理念”,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聚焦“七大战略定位”,以创新驱动和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建设“两大园区”为载体,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城镇塑县、民生和县、改革活县”战略,推进“三个集中”,对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构建“4+5”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推进城乡生态化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善城市功能,建设美丽城镇和乡村;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法治社会;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建设富庶、生态、幸福新徽县,努力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专栏“12345”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实现1大总体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设2大园区
省级工业园区——陇南市徽县工业集中区;省级农业园区——徽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
推进3个集中
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提升4大传统产业
有色冶金、白酒酿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苗木产业。
培育5大新兴产业
旅游观光、电商物流、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保健品。
 
第五章  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三个翻番”、“五个突破”、“五个增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翻番”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较2010年翻一番。“五个突破”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0元,财政收入突破14亿元,城镇化率突破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000元。“五个增强”即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对外开放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加快发展的基础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构建和谐创新徽县的科技支撑和机制创新动力显著增强。
一、经济发展目标
       预计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64亿元,年均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2%;财政大口径收入达到14亿元,年均递增8%。工业产业为主导、商贸服务业蓬勃发展、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农业长足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22:33:45;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进一步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加大,社会零售品总额达到12亿。
二、社会发展目标
       生活水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左右,年均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0元左右,年均增长11%。
       文化教育: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至规划期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实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医疗卫生:逐步建立起结构完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医疗服务网络,建立覆盖城乡的卫生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县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达到国家的平均水平,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岁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100%。
       住房: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与管理,落实城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制度,做好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工作。
社会保障: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环境与居住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科技创新目标
       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特征更加明显,到2020年,全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以上,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研、中间试验、新产品试制和科技成果推广项目40项,建成1—2个区内领先,省内先进水平的科技示范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立技术研发机构。
四、生态建设目标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积极支持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和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均达到控制目标;地表水达标率98%以上,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达到5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处理率100%。
 
 
 
 
 
 
表2-1 徽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表
类别 指  标 单位 2020年 增速(%) 指标
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4 8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9 9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大口径) 亿元 14 8 预期性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14 6 预期性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21 11 预期性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29 10 预期性
三次产业结构   22:33:45   预期性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00 12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2 10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0000 11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000 16 预期性
平均预期寿命 ≧76    
公共交通服务指数   100    
每千人拥有职业医师数 ≧2    
基尼系数   0.3-0.4    
贫困面   全面脱贫  
城镇化率 % 60 - 预期性
恩格尔系数 % ≦40 - 预期性



全县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5 - 预期性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 100 -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0 - 约束性
互联网普及率 % 70 - 约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 件/万人 1.5 - 预期性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100 - 预期性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 % 100 -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8 - 预期性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 % ≥2 - 约束性
万元GDP能耗年降低率 % 2 - 约束性
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100 - 约束性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 约束性
城区环境空气质量   优于国家二级标准 约束性
城区声环境质量   Ⅱ类区标准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100 - 约束性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 100 - 约束性
环境信息公开率 % ≥80 - 约束性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40 -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50 - 约束性
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 % ≥90 - 约束性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 ≥30 - 约束性
公众绿色出行率 % 50 - 约束性
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 % ≥80 - 约束性
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 ≥80 - 约束性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 ≥20 - 约束性
 
 

第三篇 强化基础设施 完善城市功能
 
       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以建设高标准的基础设施体系为重点,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提高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创造便捷舒适现代生活。
 
第一章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以全省“6873”交通突破行动的实现为目标,全面落实“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村通水泥路”的具体要求,通过实施国省干线升等提高,县乡公路联网配套,通村公路延伸到社工程,以“打通断头路、扩大联网路、硬化通社路”为重点,加快推进徽县至两当高速公路徽县段、十天高速出口(栗亭)至伏镇316线(峡门)一级公路、十天高速出口(李河)至陇南徽县工业园区、至成州机场一级公路建设,省道328线、省道219线、徽县G316线江洛至县城段、徽县县城至大河店至白水江、徽县谈家庄至虞关至白水江道路等国省道升等改造,完善县乡道路网建设,重点建设徽县县城至火车站公路工程、县城绕城公路、柳林江峡风景区公路、徽县永宁至杏树垭公路改造工程、徽县柳林至洛坝至沙坝、徽县麻沿胡广-成县黄渚、徽县麻沿河西—西和马元、徽县柳林至太白公路、徽县嘉陵至两当站儿巷公路工程、徽县月亮峡至三滩景区公路工程等项目。不断加大站场建设力度,“十三五”期间,按二级客运站标准建成县城汽车南站、城北客运站,按三级客运站标准建成乡镇、矿区、旅游景区等汽车客运站,力争全县建制村,村村有停靠站,村村通班车。加大新建桥梁和危桥改造力度,完善公路生命防护工程和防排水工程;推进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通过健全“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层管理、权责一致”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快全县公路网建设步伐,改善等级结构;到2016年完成建制村通水泥路任务。2020年,全县15个乡镇国省道全覆盖,公路通畅率达100%;基本完成危旧桥梁的加固维修和改造,全部解决县乡道和基本解决已列入县乡通村道路上无桥问题;基本打通断头路和联网路;确保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和通行能力大幅度提高。
 第二章 完善市政设施建设
       一、城市道路及交通建设。优化城区路网体系,实施交通疏导工程,增强城区综合承载能力,改善居民出行环境。加快城区人行过街天桥、公交枢纽站、城区停车场、巷道硬化改造及道路绿化、亮化等工程的建设进度,缓解城区出行压力,保障居民出行顺畅安全。
       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61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15〕139号),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结合全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建设经验,加快推进我县城区和工业集中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进度,保障徽县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
       三、园林绿化建设。深入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活动,以县城城区为中心,结合公园绿地、广场绿地、路网绿地、住宅小区绿地、街头绿地、单位庭院绿地的建设,改造现有绿地,规划建设新的绿地,逐步实现城市绿化、美化、净化的目标。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
       四、污水处理厂建设。围绕做美城市及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县城及乡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工程。加快工业园区(集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和循环发展能力。力争到“十三五”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以上,实现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五、垃圾处理厂建设。实施城区垃圾收运系统改造工程及乡镇生活垃圾收运和无害化处理工程,全县乡镇均建设垃圾清运、集中填埋及配套设施,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力争到“十三五”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第三章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一、着力推进中小河流域治理
       注重河流治理,继续规划实施流域面积大于3000平方公里的嘉陵江干流治理项目。在西河、洛河、永宁河、麻沿河、东沟河等五条流域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河段规划实施中小河流域河道治理项目13处,新修河堤141公里,加固维修河堤31公里,总投资6.97亿元。在西河、洛河、永宁河、麻沿河、东沟河等流域面积小于200平方公里的河段规划实施山洪沟道治理项目44处,治理长度628.1公里,新修河堤950公里,加固维修河堤125公里;疏浚沟道40公里,新建排洪渠55公里,总投资8.42亿元。实施罗家河流域、洛河流域、永宁河流域等水生态文明建设,治理河道226公里,建设生态湿地775平方公里。
二、重视山洪沟道治理
       重视山洪沟道治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护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规划治理流域44条,其中:重点防治区9条,一般防治区35条,规划治理长度628.1公里。规划治理面积1836.2平方公里,其中:重点防治区755.8平方公里,一般防治区1080.4平方公里,规划治理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7.46%。
三、因地制宜协调供水
       解决城乡供水,办好民生实事,规划实施宋家湾及雪水河2座中小型水库,解决水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实施永宁河向城区调水工程、宋家湾向城区调水工程、雪水河向工业园区调水工程、乡镇水源工程等15处水源供水工程,解决15乡镇,164个行政村,526个自然村,93612人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到2020年全县农村基本实现自来水化。
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完善节水政策和标准体系,强化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全面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城市节水,尤其加强农业、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定额管理,加快节水技术应用和节水产品改造。提高水资源计量监控能力,实现市政用水、企业大户用水计量全覆盖,建立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
五、加快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政策引导和法治保障,落实目标责任制,重点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严格控制取用水总量,严格执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加快推进水资源配置、水价、农村供水管网管理改革,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保障全县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安全。
 第四章 完善电力信息设施
一、加强电网设施建设
      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根本、以发展为动力、以保障为中心”的宗旨,加强供电能力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步伐,完成中低压配网改造规划,基本解决自然村动力电空白问题,满足农村居民不断增加的生活用电量。加大投资力度,改造供电设施自动化调度,实现地调与农网县调度自动化联网、数据互传和共享。结合高压变电站新建工程,对线路进行环网改造,对供电半径过长线路进行切改,实现主干线平均分段数2-4段,乡镇中心区和工业园区具备环网联络。完善110KV网络结构,提升供电可靠性;加快负载率高线路改造,缩短10KV供电半径,均匀个变电站配变容量,确保10KV主线全覆盖;到2020年,新建变电站2座、新增变压器4台,新建容量32.6MVA;扩建1座变电站,增加变压器1台,扩建容量10MVA,改造变电站3座、改造变压器6台,新建容量52.6MVA。通过新建变电站、电网改造,进一步优化、改善和加强网架,加强自动化管理水平,全面保障县域内高耗能变,县城及工业园区生产生活用电任务。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规制标准的调控导向作用,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并发挥其主力军作用,以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电子政务体系改革任务为核心,以“平台先行、行业示范、分建共享、集中服务”为路径,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加快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智慧项目建设,促进通讯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式、交互式、多功能的公众信息服务体系。
      1.完善通信设施建设。积极普及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网络普及率,完成下一代互联网优化升级,LTE(4G)基本覆盖城乡。引导运营商加快推进城市光纤到楼入户,扩大农村光纤覆盖范围,提高固定宽带网络接纳能力。到2020年,实现主要公共场所、旅游景区面向公众提供免费无线宽带基本接入服务。加快推进优先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升级,加快部署移动数字多媒体电视网络,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
      2.构建数字城市平台。加快推进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大数据中心。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加快网上审批、电子签批、电子监察、网上社会管理系统等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全市领先的智慧民生大数据服务中心和智慧电子政务城市。
面向城市居民,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家居和养老服务的智能化。建设全县统一的食品药品监管业务平台和食品药品公众信息网,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实现全程监管覆盖。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构建“统一智能医疗平台”,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构建社区卫生为基础的区域卫生网络。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通过建设位置服务终端、智能导游、安全监控与应急搜救、旅游应用管理等系统,深度全面地感知、获取城市旅游产业、城市旅游链路相关的数据信息,建成涵盖各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的智慧化旅游系统,为广大旅游者提供便捷及时、详尽准确、体贴人性的旅游信息和服务;建成涵盖地面建筑、地下空间、水资源、地质结构等空间要素的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为城市、经济、社会管理需求提供统一的地理空间服务;建设人、地、物、组织在虚拟空间的基础数据库、唯一标识以及与物理空间的映射关联,支撑各类信息化应用可视化、关联化和智能化,建设统一指挥、多级联动、反应迅速、多方协同、运转高效的城市综合应急联动与指挥体系;实现城乡客运、出租车等公共服务车辆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形成车辆与智能交通系统联动网络,实行远程实时监控。实现城区路网、重点区域和郊区主干道的车流的实时感知,建设覆盖城区的交通道路违法监测与分析系统,非现场执法比例达到 80%以上。
       3.促进企业智慧化。加强企业信息化改造升级,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信息化改造升级及全流程集成。依托网络将办公、安防、通信、生产网络相对独立并通过核心汇聚网互通,实现信息共享。利用物联网的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掌握产销流程、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上人工的干预、即时正确地采集生产线数据,以及合理的生产计划编排与生产进度。依托信息技术,提高能效监测和节能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功能,满足数字化安全生产监管要求,构建高效节能的、绿色环保的、环境舒适的人性化工厂。
 
第四篇  加快创新驱动 促进产业升级
 第一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着力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抓手,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载体,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稳定发展粮油、畜牧和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核桃、银杏、苗木繁育三大优势产业,引导发展中药材、烤烟、蚕桑、水产养殖、中华蜂蜜、芳香植物、油用牡丹、食用菌栽培等八大特色产业,鼓励发展林下经济。合理推进土地流转,扩大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化建设,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壮大提升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牌,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合作化、市场化发展。到“十三五”末,农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年均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年均增速达到16%;积极创建和申报省级龙头企业10户以上,市级龙头企业80户以上。创建家庭农(林)场10个,农民专合组织总数达到1000个,将我县打造成中国苗木之乡、银杏之乡、甘肃省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和陇南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一、突出发展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特色产业
      立足徽县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确定全县农业产业布局为:“川坝瓜菜万元田,半山果粮创多千,深山林缘畜药菌,四旁绿荫庭院禽”,即形成以泥阳、伏镇川平地为主的蔬菜保护地生产基地,以国道316线、南北二山为主的“一线两区”畜禽养殖基地,以中部浅山丘陵区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到2020年,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9.86万亩,总产值达到6亿元。
     (一)稳定发展三大主导产业
       ——粮油产业。主要布局在永宁、柳林、城关、水阳、嘉陵、银杏、伏镇、栗川、江洛、泥阳等10个中部乡镇。大力推行节水灌溉、精量半精量播种、覆盖栽培、科学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优化品种结构,实现产业化、标准化生产。2020年,建成15万亩优质小麦新品种繁育及生产基地、15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创建15万亩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繁育及生产基地、5万亩优质油料生产基地。确保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55万亩,总产达到17.32万吨;油料面积稳定在7.6万亩,总产达到1.134万吨。抓好玉米制种产业,完成国家级1万亩玉米制种基地建设任务。引导玉米制种企业建立完善以企业为核心的玉米商业化育种研发体系,选育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2—3个,提升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生产企业;完成国家玉米制种基地1万亩建设任务,建成国家级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杂交玉米种子示范基地1万亩。
       ——畜牧生产。重点建设牛、猪、鸡三大主导产业养殖基地和中蜂养殖专业村。大力发展生态畜牧经济为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建成全省生态畜牧经济示范县。到2020年。全县新建年出栏千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5个,建成全省无公害畜产品肉猪生产基地;建设30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建成全省无公害畜产品肉牛生产基地;新建高标准的肉鸡和蛋鸡养殖场20个,规模养殖比重达80%以上,发展养蜂专业村40个,全县养蜂达到8万群。
       ——蔬菜生产。以徽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设施蔬菜示范区、城郊商品蔬菜基地和外销蔬菜基地三大蔬菜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标准园建设、无公害生产、早春秋延蔬菜开发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广设施栽培和高效栽培,积极培育市场及加工、营销企业,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建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菜产业体系,显著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与专业化生产水平,实现蔬菜产业跨越式发展。2020年蔬菜面积达到15万亩,年递增率2.9%,建成优质大蒜基地4万亩、优质早熟洋芋生产基地3万亩、精细蔬菜示范基地2万亩、秋延露地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
     (二)大力发展三大优势产业
       ——核桃产业。在现有45万亩核桃基地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全县新建和补植核桃基地面积10万亩,使全县核桃总面积在2020年末累计达到55万亩,达到全县适宜区全覆盖。通过普及良种、高接换优、科学管理等措施,使核桃产量稳步上升、提质增效。通过大力培育核桃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壮大科技队伍,推广核桃管理技术,提高核桃产业综合实力。
       ——银杏产业。全县银杏产业形成“一线四片区”的产业布局,整合优化现有银杏基地。以沿南北方向直线乡镇为主,抓好以嘉陵正为重点的优质银杏果生产片区;以城关镇、水阳乡为重点的银杏叶生产片区;以银杏树乡为重点的银杏绿化苗木片区;以嘉陵镇田河村为重点的银杏生态林片区。以嘉陵镇、银杏乡、水阳乡、城关镇等乡镇为辐射点,依托雅龙公司、河池公司等银杏开发企业的银杏生产基地,带动周边其它银杏适宜区发展银杏产业。利用5年的时间,使全县银杏基地规模由现在的16.6万亩发展到20万亩,银杏绿化覆盖面积由现有的0.6万亩发展到1万亩,定植总株数由现在的800万株发展到1000万株。
       ——苗木产业:以打造中国苗木之乡为目标,通过“扩规模、扩品种、扩市场、抓管理、抓品牌、育龙头”等有效途径,建设以生态林苗木为主体,珍稀树种苗木为特色,城镇绿化苗木为补充的徽县林木种苗培育基地。构建以高桥、麻沿、江洛、榆树四乡镇为主的北部山区生态林、珍贵树种及速生丰产用材林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以泥阳、栗川、银杏、永宁、柳林、城关等乡镇为主的中西部城镇园林绿化大规格苗木繁育基地和以水阳、嘉陵、大河、虞关为主的南部特色经济林苗木繁育基地。“十三五”期间,在徽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新建苗木花卉组培中心及苗木花卉交易市场,把徽县建成立足甘肃、服务西北、面向全国的苗木生产销售大县。
 
专栏 林果产业发展重点
核桃产业:以实施良种核桃接穗树统配统栽到户、实生苗自育自栽到户、嫁接换优和综合管理技术推广普及到户的“三到户”工程为重点,创办2个加工企业,在城关、江洛、永宁三镇建立较为规范的核桃交易市场3个,在主产区发展小集散交易场所30个,培植营销大户300人,形成一个覆盖全县的核桃产品交易网络。积极进行核桃“绿色食品”产地认证和原产地认证,注册生产商标,实行品牌生产,打造全国核桃生产大县强县。“十三五”期间全县新建和补植核桃基地面积10万亩,到2020年末累计达到55万亩、核桃产量达到1500万公斤,核桃良种普及率由现在的10%提高到60%,全县90%的核桃树完成规范的科学管理、科技知识普及率达95%以上,核桃生产的专业技术队伍和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均衡发展,县乡(镇)两级专业技术队伍在“十三五”末达到200人,农村技术队伍达到10000人,核桃产业实现产值20000万元,为全县农民提供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元。
银杏产业:提高银杏产业化水平,建设银杏复合科技示范园1万亩,实行银杏与蔬菜、苗木、粮油间作套种,集约栽培,探索银杏产业发展新路子。建立多种形式的银杏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开展联合种植、技术推广、生产资料供应、产品营销等服务,促进银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十三五”期间,建成2个年加工银杏干叶300吨以上、银杏叶提取物及系列产品技术含量在全国领先的银杏叶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大发展。以三滩森林公园为主体,打造嘉陵银杏生态旅游观光带,建成田河生态旅游经济示范村。
苗木产业:按照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繁育白皮松、雪松、红豆杉、落叶松、油松、华山松、侧柏、樟子松、樱花等适宜栽植地广的生态树种、经济树种、观赏树种和绿化树种。按照北部育小苗,川区育大苗的模式,引导农户发展育苗产业,积极吸引外地客商参与投资,合理流转土地,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扩大苗木繁育面积。以 “一心两翼一圈”育苗产业带为中心,建好三大苗木繁育基地和一个苗木组培中心:①剡麻路(榆树乡剡阕至麻沿乡麻沿村)一线建设生态树种小苗繁育基地,建设规模3万亩;②高太路(高桥乡高桥村至太白村)一线及木瓜村、江洛镇砖塔村等区域建设针叶树种苗木生产基地,建设规模1万亩;③以栗川乡为中心,辐射江洛、伏镇、银杏、水阳、城关、永宁、柳林等乡镇适宜村,建设城镇绿化大苗木和特色经济林苗木生产基地,建设规模6万亩。④以徽县苗木组培中心为基础,新建徽县泥阳农业现代园区苗木组培中心,建设规模1000亩。
     (三)引导发展八大特色产业
       突出地域特色,依托比较优势,加快“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产业培育,规模化发展特色产业。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不拘形式引导中药材、烤烟、蚕桑、马玲薯、水产养殖、中华蜂蜜、芳香植物、油用牡丹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专栏 八大特色产业发展重点
1.中药材。按照“多品种、小群体,示范村、示范户带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方式,在南北二山重点发苦参、木瓜、桔梗、大力籽、黄芩、柴胡、优质菌类药材等品种,在中部浅山丘陵及河谷区重点发展板蓝根、柴胡等品种。积极开展中药材GAP生产基地认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化建设基地,力争到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实现产值7500万元以上。
2.烤烟。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烟草公司为依托,通过修建农田灌溉设施、建全自动立集式烤房、配备农机具、推广规范栽培技术和综合农业技术等措施,强化基地建设,提高烤烟质量,增加农民收入。重点在城关镇、银杏乡、栗川乡、伏家镇、水阳乡、永宁镇、嘉陵镇、柳林镇等乡镇建成烤烟专业村15个,烤烟合作组织5个,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队60个(户)。力争到2020年面积达到1万亩,产值达到3083万元。
3.蚕桑。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以伏镇、栗川、银杏、江洛、泥阳等乡镇为重点,按“10+1+1+1”模式、密植桑园和四边桑相结合的方式建设高标准丰产密植桑园1万亩。力争到2020年桑园面积达到1万亩,养蚕0.3万张,产鲜茧110吨,产值达到220万元。
4.马玲薯。推广普及马铃薯脱毒种薯,脱毒种薯覆盖达到100%。2020全县马铃薯面积达到5.21万亩,建立标准化高产示范田1万为亩。 
5.水产养殖。以开发冷水渔业资源利用为主,积极推进健康养殖、生态养殖和高效池塘精养。力争到2020年池塘养殖面积达到1450亩,水产品产量达到610吨;冷水渔业养殖面积达到8500平方米,产量达到30吨。
6.中华蜂蜜。依托徽县特有的中华蜂资源,在中华蜂分布核心区榆树、高桥、嘉陵、江洛等4个乡镇建立保护区,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大力发展庭院定地养蜂和小转场养蜂,建成南北二山中蜂养殖基地,力争到2020年中华蜂养殖达到10万群。
7.芳香植物。以国内香料市场为导向,以徽县七里香、艾蒿等丰富的香料植物资源为依托,以徽县芳香植物开发公司为龙头,做好水阳乡、伏家镇等芳香植物生产基地建设,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新产品,走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开发之路。
8.油用牡丹。油用牡丹种植加工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发展潜力巨大。“十三五”期间,油用牡丹种植基地达到5万亩,并引进年产牡丹精油300吨加工生产线1条,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总投资9930万元。
 
     (四)培育发展林下经济
       把发展林下经济做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从宣传引导、政策扶持、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着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十三五”期间,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15个乡镇配套发展林下养殖、食用菌种植和中药材种植。其中:发展林下食草鸡放养45户,中药材猪苓种植基地2000窝、天麻种植基地6000窝;发展食用菌香菇、平菇、黑木耳种植基地5000架;发展林下养蜂5000箱。
二、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一)扶持发展龙头企业
加大县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投入,引导龙头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扶持特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壮大龙头企业,力争到2020年新发展县级以上“农”字头龙头企业100户。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使龙头企业覆盖整个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蔬菜、畜产品保鲜储藏和加工能力实现较大突破。
     (二)培育多种经营主体
支持个体、私营、农户等以自办、联办、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农业企业和实体,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不断通过联合、兼并等多种资产重组方式,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以“农超对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园区(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流通组织+市场”的形式,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通过多种途径,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户组织化、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格局。到2020年,创建家庭农(林)场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000个。
     (三)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全面完成徽县15个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土地依法流转。建立健全乡镇土地流转服务站,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建立机制,保障土地规范流转。创新模式,带动土地规模流转。推进农村产权改革,开展农村土地“三权分离”、“抵押融资”试点,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颁发《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担保贷款。到2020年,完成农村土地流转8万亩。
     (四)发展休闲农业
以市场多层次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需求为导向,以生态、文化、休闲、科教为主题,构建观光果园、民俗文化村、涉农体验基地等发展载体,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完善产业功能,打造农业产业发展新亮点。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产业完备、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全县建成以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采摘园为主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15个,休闲农业经营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以上。
 
专栏 徽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
1.建设思路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产出的要求,着力推进徽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增强示范区对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信息的集聚效应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助推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力争用五年的时间,把徽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打造成科技含量高、规划布局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特色鲜明、全省一流的综合性示范区。
2.功能结构
按照 “六区一中心”规划,即科技研发区、休闲观光区、设施蔬菜区、花卉苗木区、生态养殖区、冷链物流区及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将示范区建设成集生态农业、游人休闲观光、体验农事劳作、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休闲娱乐中心。“十三五”期间计划投入资金26646万元,重点建设徽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核心区2000亩)。
三、强化农业支撑体系建设
       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健全农产品流通市场,进一步健全现代农业发展支撑体系。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农产品网上销售。到2020年,农业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25%,经营主体生产的农产品有50%以上的通过电子商务销售。
     (一)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加强设施园艺、设施畜牧等设施农业装备投入,大力推广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智能温室以及保鲜冷藏设备。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投入,加强农机化发展步伐。推进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和资源节约的农机化技术,在中部八乡镇引进700台秸秆还田机械,提高农机服务水平,为现代农业提供装备保障。力争到2020年示范推广秸秆还田12万亩,综合农机化水平达77%以上。
     (二)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适应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高效农田节水、设施栽培、牛羊品种改良、畜禽标准化养殖、保护性耕作等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配套和转化应用,打造一支数量充足、能够有效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用人才队伍,实施“雨露工程”、“温暖工程”,培养造就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十三五”期间,每年推广农牧业新品种30个,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1万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2万人,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1万人。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建立起上下联动,覆盖产、加、销各环节的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完善监管体系,推动健立县、乡、村三级质量监测网络,加强对产地环境、生产资料、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积极引导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三品”和产地认证、产品认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到2020年“三品一标”认证使用率达到80%以上。
     (四)完善农产品市场
       立足徽县农业产业基地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体系,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做好农产品储藏外销,在城关、泥阳、江洛分别建成年贮藏能力1万吨的蔬菜贮藏保鲜库。推动订单生产和“农超对接”,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进一步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促进农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章  高水平发展工业
      继续贯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依托生态资源、矿产品、农畜产品等资源优势,整合市场、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找准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建链”,围绕现有产业链条的缺失环节进行“补链”,对现有优势产业链,从科技、金融、信息化提升以及品牌引领入手进行“强链”,做到工业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改造提升有色冶金、白酒酿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优势工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保健品、装备制造等新兴工业,着力打造西部高端白酒酿制基地、国家级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基地。
一、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延伸产业链条,研发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品的竞争力,推行清洁化生产。
专栏  铅锌冶炼几深加工产业链构建
 
 
 
 
 
 
 
      (一)提升改造传统工业
       1.有色金属冶金工业
       ——铅锌采选、冶炼产业。充分发挥我县在铅锌矿资源方面的优势,以甘肃省金徽矿业集团和甘肃洛坝有色金属集团为依托,以铅锌产业链延伸为核心,以新技术研发创新为支撑,以废物的综合利用为主线,以打造绿色矿山、发展工业旅游为特色,引进具有高性能合金生产工艺的生产线,开发下游深加工产品。同时,发展最大化利用余热、余能系统,设置循环水系统及中水回用系统,加强尾矿综合利用,构建集资源能源利用最大化、产品多元化、污染废物减量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体系;形成集铅锌矿开采、精深加工、综合回收、再生利用为一体的产业链,打造甘肃省重要的铅锌循环开发利用示范基地。
       ——黄金采选、冶炼产业。黄金生产企业要把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企业技术进步中的推动作用,彰显数字化矿山,绿色环保型矿山特色;着力拉长黄金产业链,迅速构建产品衔接紧密、上中下游资源充分利用、产业结构完整、规模优势强大、经济效益显著的黄金产业集群。
专栏  黄金采选业循环经济指标及行业企业最低标准
1.黄金采选业循环经济指标
黄金矿产地下开采回采率达到80%以上、贫化率不超过15%,露天矿山回采率达到85%以上、贫化率不超过5%。鼓励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处理矿、尾矿等资源开发利用,促进黄金矿山及冶炼企业原料中各种有价元素的回收、尾矿综合利用、冶炼渣综合利用以及冶炼余热利用。易处理金矿及低品位、难处理金矿资源的选冶综合回收率分别不低于85%和70%,水循环利用率不低于90%。地下矿山、露采矿山的采矿综合能耗分别低于7千克标准煤/吨矿和1.3千克标准煤/吨矿。黄金选矿综合能耗低于12千克标准煤/吨矿,矿石耗用电量低于45千瓦时/吨。
2.行业企业最低标准
露采矿山现有200吨/日,新建300吨/日,地下矿山现有及新建100吨/日;无配套采矿系统的独立选矿厂现有200吨/日,新建300吨/日;原料自供能力不足50%的独立氰化企业现有100吨/日,新建200吨/日;无配套采矿系统的独立堆浸现有750吨/日,新建1500吨/日;无配套采矿系统的独立黄金冶炼厂现有精矿处理能力100吨/日,新建200吨/日。
      2.白酒饮料产业
      充分利用好金徽酒业技术研发中心,积极实施技术装备提升、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等技术改造项目,提升产业发展后劲。构建以优质白酒生产为主,集科技研发、物流配送、网络营销、彩印包装、观光旅游、饲料生产、循环经济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酿酒产业集团,建成行业领先的花园式、园林式金徽酒生态酿酒工业园。到2020年,生态酿酒工业年综合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10亿元以上,建成西部高端白酒酿制基地,打造全国知名品牌。
      3.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
       充分发挥我县粮油、畜牧、林果、瓜菜、核桃等农业资源优势,以工业带动农业,采取“企业+基地”、“企业+合作社+基地”等模式,积极发展“粮食类深加工、林果类深加工、果蔬类深加工、肉类深加工”四大产业方向,实施品牌战略,培植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深加工层次,推进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粮食类深加工。依托我县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粮食资源,引导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营养化、安全化、方便化的食品,强化粮食加工资源利用多元化、精深化、循环化,以大豆、玉米的精深加工为重点。
      ——林果类深加工。依托核桃、花椒、银杏等林果业,重点发展干果核桃、核桃油、核桃乳、活性炭、银杏茶叶、银杏叶提取物药剂和食用牡丹油、玫瑰精油保健品等系列产品。
      ——果蔬类深加工。果蔬食品发展应在现有特色资源的基础上,主要依托地产蔬菜、山野菜、山野果、食用菌等基础原料,不断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脱水蔬菜、休闲食品、果醋果酒等系列产品。
      ——肉类深加工。加快推进机械化屠宰,推行加工与冷藏相结合,解决好冷藏运输配送等薄弱环节,引导鲜肉加工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积极推进传统肉制品工业化生产的步伐。 
    (二)培育壮大四大新兴产业
      1.新能源产业
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突出水电、生物质能二大产业,推动新能源产业成为 “十三五”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水电产业。瞄准国家能源战略,注重绿色能源发展,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嘉陵江、永宁河水力资源,加快开发水电新能源。
      ——生物质能。我县农村地域广大,生物质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而且生物质能的发展对于我县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结合生物质能的特点、重点引进生物质能的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液体燃料转化技术、生物质发电技术,以及“高光效植物”的生物转化培育技术等,加快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创新基地的建设,促进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生物质热发电、农村户用沼气池二大应用领域。
       2.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铅基新材料、锌基新材料,带动相关产业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把新型材料产业培育成徽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铅基新材料。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铅合金材料,重点发展铅酸电池、铅基核屏蔽材料、轴承合金、焊料合金、磨具合金、铅板、铅管、氧化铅及其他合金材料产业,为周边地区汽车、摩托车、铁路、工厂、能源等工业提供协作配套。
       ——锌基合金。依托铅锌矿产资源优势,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生产电锌、无汞电池锌粉、纳米氧化锌,综合回收铅锌冶炼系统金、银、铟、铜、镉等有价金属,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发展锌镁合金、压力铸造锌合金、锌基合金板材、管材及镀锌材料。促进徽县锌基新材料产业向前沿高端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新型建材。以绿色、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方向,扶持泓盛商砼、平达公司、昌隆建材有限公司、龙徽建材公司、利源塑业等企业发展壮大,在加气砼、节能砖、防盗门、pvc线管等生产的基础上,加快传统建材产业转型升级。优先发展商品混凝土、水泥制品、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等新型建材行业;大力发展墙板、砌块、保温材料、木塑型材、石材、涂料等产品;积极鼓励发展利用工业废渣、建筑垃圾、尾矿等废弃物,生产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资源综合利用类建材产品。 
       3.生物保健品
      依托我县及周边中药材、油用牡丹、植物精油产业基础,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中医药等与生命健康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瞄准国内大型生物保健品生产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批重大创新产业化项目聚集,大力支持开发具有预防、保健功能的新型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积极以精品化、品牌化为标准,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手段以及第三方品质检测、鉴定机构的品质保障机制,推进生产与销售、线上与线下联动,推动徽县保健品产业市场竞争力,打造甘肃省重要的生物保健品产业基。
      4.装备制造产业
      以徽县有色合金新材料产业为依托,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导,以满足关天经济区、成渝经济圈装备制造产业需求为导向,突出“高端化、集群化、特色化”的发展方向,以专业园区建设和形成产业集群为目标,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承接产业转移,注重东向、南向发展,积极融入关天经济区、成渝经济圈,加快与天水、宝鸡、汉中、西安、兰州等地装备制造业的配套合作,重点发展零部件、大型锻铸件、关键基础件加工,在模具、传动装置、轴承、齿轮、液压件、密封件、热处理、电镀等领域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将徽县打造成为甘陕川结合部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
二、推进产业城镇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围绕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工业集中区打造全国重要的白酒酿造基地、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电商物流基地,全面落实产城融合发展理念,走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道路,加快集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1.完善空间规划,重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规划导向作用,结合工业集中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合理布局功能分区,打破各领域、各板块、各条线的界限。推动人、产、城在空间分布上更加合理均衡。按照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完善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引导农村地区产业和乡村居住人口向工业集中区合理集聚,打造陇南市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2.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城融合发展新动能。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培育一批新型产业、新型业态向工业集中区聚集,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向“品牌价值、商业模式、集成网络”转型升级,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商贸流通业集聚区,推动产业与网络、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各类开发区“城”的功能,提高承接国内外产业资本能力。
       3.强化基础设施,夯实产城融合发展新支撑。抓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机遇,围绕一条主线,建好一个平台,突出四大目标,抓好五大任务,将工业集中区打造为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产城融合发展、工业集聚效应明年的特色生态园区。重点建设以天河公司为依托的园区融资平台;打通与十天高速入口、与316国道入口、与成州机场入口等三条入口线路,贯通西滨河路、东滨河路河经四路三条主干线,联网纬四路、纬八路、纬十九路、纬三十二路,配套建设水、电、气、垃圾处理、绿化、弱电管网等。
       4.拓展公共服务,满足产城融合发展新需求。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创新社会管理制度,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推进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衡化,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公共服务差距。
三、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以“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为发展方向,围绕加快推进工业信息化,着力打造智慧工业平台,积极推进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工业监控、技术改造、经营管理、销售配送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夯实工业创新的技术支撑。
       1.提升企业“两化”融合能力。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支持企业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智能化设计研发、数字化车间、智能化管理、企业电子商务等项目建设。力争到“十三五”末,中小企业中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达到60%,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达到50%。
       2.提升电力系统智能化水平。加快发电设施、用电设施和电网智能化改造,实现电力设备和用电终端基于互联网进行双向通信和智能调控,分布式电源及时有效接入,推进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智能电网建设,支持供电公司采用电网智能调度、智能化变电站和智能化设备。鼓励企业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实现从生产制造业向“生产+服务”的转型升级。
       3.着力建设智慧园区。提高园区信息化水平和成熟度,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园区应用建设为重点,强调园区管委会、园区企业等各个方面的资源整合能力,将优势资源整合推广,提升内部管理,加强创新服务,打造整体强势品牌。加强园区内部互动沟通和管理能力,创造优良的创新环境,提供高层次的管理决策支撑。将多种现代技术融入现代建筑,实现基础物业管理、安全防范管理以及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高度自动化,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办公环境。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大力扶持一批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方向发展。以有色冶金、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和优势资源为基础,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的需求开发配套产品,提供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走集群发展、合作经营之路,做粗拉长产业链。以农林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生物保健品产业为突破口,全力扶持全民创业,鼓励农民立足当地资源及各种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群体,形成一批规模大、有特色、有实力、有影响的企业群。建立公共性服务平台,建立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发展相配套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服务。
五、主攻重大项目招商引资
       实施“引强入徽”战略,立足有色冶金、新材料、生物保健品等产业,灵活运用以商招商、网上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方式,内商、外商齐招,重点引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入驻园区。加大产业引项目和“引智、引技、引才”力度,积极与周边地区、关联企业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全面推进向南开放,主动吸引和承接东中部产业梯度转移,努力实现资源、信息、技术和产业等多层面的互补多赢发展。
 
第三章 提升现代服务业“软实力”
       紧抓国家、省市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机遇,立足于徽县服务业发展基础,把服务业发展与推进城镇现代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结合起来,把满足产业发展及农民需求作为服务业发展的核心,重点实施做活文化旅游产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引进新兴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等四大任务,不断提升和完善城乡商业、居住、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打造中心城区、集镇、农家乐、物流功能区等服务业发展载体,突出生态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养老健康产业的发展,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十三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人数达到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亿元。
一、做活徽县文化旅游业
       紧抓国家、省市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政策,依托优美的生态资源、丰厚的历史文化、多样的特色产业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保护生态、培育产业、塑造文化、旅游富民为理念,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定位于西部养生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着力促进文化旅游与休闲度假康体旅游的有效结合,着力培育文化旅游产业龙头企业,打造提升特色旅游景点,以做好旅游娱乐和旅游购物为突破口,完善餐饮、宾馆、交通等旅游配套服务,重点抓好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研发、文化旅游知名品牌打造、文化旅游队伍建设等工作,坚持“四统一”和“四个规范化”的标准建设(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接待和建设风格古朴化、服务管理规范化、内部设施现代化、外埠环境田园化)。加大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积极申报陇蜀古道青泥道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通过媒体向全国宣传推介,扩大徽县知名度。不断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到2020年,创建5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三滩景区、通天坪金矿景区、郭家沟铅锌矿景区、青泥岭蜀道文化旅游景区、泰湖风情园)。
     (一)构建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
       充分利用我县的区位交通、资源分布、文化脉络等优势,重点开发3大资源(生态、人文和红色旅游资源),打造1个重点景区(三滩风景名胜区),包装4个特色景区(金徽酒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北部苗木自驾旅游景区、江峡旅游景区、泥阳农业旅游观光区),开发3个文化旅游景区(青泥岭蜀道文化旅游景区、天赐一秀旅游产业园区、徽成两康纪念馆),建好2个旅游中心城镇(城关镇和嘉陵镇),谋划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史前文化探秘游、民俗文化巡礼游、中医药保健养生游、宗教文化朝圣游、生态休闲体验游),创建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柳林镇、嘉陵镇、伏家镇、江洛镇为旅游名镇,构建大河店乡青泥村、大河店乡王河村、水阳乡泰山村、嘉陵镇田河村、嘉陵镇庙垭村、嘉陵镇严坪村、嘉陵镇上滩村、虞关乡许坝村、虞关乡穆坪村、柳林镇江口村、栗川乡郇庄村、伏家镇贺店村、高桥乡黑松村等13个旅游名村)和3家星级宾馆。
     (二)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优质的生态是徽县旅游的精品资源,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仍然以生态观光产品和乡村体验产品为基础产品,形成以生态休闲产品为龙头;以工业旅游产品、养生旅游产品、水上娱乐产品、户外运动产品为特色;以生态观光产品、乡村体验产品为基础;以文化体验产品为重点的产品体系;旅游线路产品为一日游线路和两日游线路。
   
专栏  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1.生态休闲产品:三滩(综合服务区的特色住宿、夜间娱乐;月亮峡景区的自行车、亲水项目;头滩景区的汽车营地、写生基地)、银杏庄园等。
2.工业旅游产品:金徽酒文化体验园、鸿远金矿体验园区、金徽矿业郭家沟园区。
3.养生旅游产品:红豆杉养生园、银杏庄园。
4.水上娱乐产品:三滩(嘉陵江漂流景区、月亮峡景区、东沟峡景区亲水项目)
5.户外运动产品:三滩(东沟峡景区登山、攀岩、溯溪、徒步等运动项目;月亮峡徒步、自行车骑游项目)
6.山水观光产品:三滩、泰湖公园、凤山植物园、吴山公园、江峡景区、石头坪、文池、嘉陵江。
7.乡村体验产品:银杏庄园、泥阳农业示范园、书香篱园、酒香客栈、嘉陵水岸、红色年代等。
8.文化体验产品:青泥古道旅游区、北宋白塔、杜公祠、新修白水路碑记(徽县南入口标识景观)、红色旅游基地。
    (三)增强文化旅游综合实力
      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增强旅游产业综合实力。一要注重旅游公路、景区游布道、标识牌、停车场、公共卫生间、垃圾收集点、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二要加大对旅游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旅游规划、景区开发、市场策划与营销、导游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旅游服务从业人员水平。三要完善景区饭店宾馆、文娱演出、旅游交通运输、购物场所等配套服务设施,尤其是配套离县城较远景区的餐饮及住宿服务,提升综合接待能力。四要开发旅游纪念品,深度开发根雕、盆景、剪纸、栗亭砚、黄金饰品、山核桃工艺品、民族手工艺品等特色旅游纪念品,建立旅游纪念品展厅,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五要注重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及宣传,策划推出别具特色富有内涵的文化艺术作品,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打造多渠道宣传平台,加强同央视等强势媒体的合作。同时积极参加国内外重大旅游交易会和旅游节事活动,采取多种形式邀请海内外新闻媒体、艺术家、名人、各大旅行社来徽县实地考察、踩线和采风,拓宽旅游客源市场。 
二、提升商贸服务业水平
       结合城镇化建设,以“完善城市功能、繁荣城市经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根本要求,提高餐饮住宿娱乐档次、丰富创新业种业态、积极培育专业市场、城市综合体及社区商贸服务业,完善区域居住、消费、娱乐等功能。
三、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一)现代物流
      加快建设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高效快捷、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大型物流园区。建成陇南市工业集中区仓储物流中心、徽县电子商务孵化园等20个综合物流中心项目,辐射带动乡镇物流发展。
     (二)电子商务
      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提高宽带网络覆盖率和快递网点覆盖面,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做大做强泥阳“三蒜”、榆树中华蜂蜜、高桥山核桃加工等一批本土产业,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网销产品,争取到2020年,移动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用户数达到全市领先水平。
     (三)商务服务业
      紧密结合徽县工业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及城镇化推进,围绕其衍生的会议、培训、娱乐等服务需求,着力培育发展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职业中介服务等行业,建设高端精品、星级酒店、酒店式公寓、休闲娱乐中心等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商业大厦、商业广场,新建一个会展中心。
     (四)康体疗养产业
依托徽县丰富旅游资源优势,独特的气候、生态环境,以旅游业转型升级为动力,以高端化、集聚化为引领,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手段,鼓励引进省内外知名疗养和保健机构,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集养生养老、新型健康管理、康复疗养、养生保健、健康教育与研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我国西部康体疗养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使之成为促进徽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五)智慧旅游
       以“智慧旅游”作为突破口和重点,建设“智慧旅游”云平台,为游客提供旅游资讯,为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决策提供服务。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提供包括门票、酒店、机票、餐饮、土特产团购和在线支付等服务;发展智慧酒店,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对酒店进行智能化感知及控制,为客人提供高科技、高智能、高品位的服务;建设智慧景区,让游客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通过手机、多媒体等终端查看信息或咨询,并实现刷卡进园,提升旅游景区的智能化服务水平;实现旅游一张图,将“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数据,以及导游、导航、导览、导购等功能进行集成,构建游客在线360度全景式虚拟旅游体验平台;建设旅游云呼叫中心,提供全国统一的接入号码,形成徽县统一的旅游服务热线。建立旅游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游客提供旅游资讯查询和电子导引(导航、导览、导游、导购)、电子解说服务;建立旅游景区人流监控系统,开发徽县旅游手机APP软件。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着力将徽县打造成为一个宜游城市。
     (六)金融业
      坚持“四个着力”、“四个体系”建设,强力推进金融支撑地方经济集中突破。坚持四个着力,着力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完善金融产业体系;着力转换金融管理机制、加快金融创新,建立和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着力提升金融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水平;着力壮大金融总量,提升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增强金融业的支持力和辐射力。推进四个体系建设,一是构建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二是完善融资服务体系、三是完善全方位市场体系,四是健全综合性金融政策体系。创新金融模式,整合地方金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积极使用PPP、BOT、TOT等项目融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入,解决重点项目融资问题;
     (七)积极发展科技咨询服务业
       拓展和规范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企业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校准、检测、验货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支持发展市场调查、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资信服务等咨询服务。积极发展广告、设计、经纪代理、技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业。规范中介服务管理,加快形成与徽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介服务业体系。以徽县工业集中区为核心区,引导发展工程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客户服务和教育培训等外包业务。
     (八)加速发展社区服务业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资助、社会兴办相结合原则,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鼓励发展社区家政服务、就业服务、便民零售、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信息咨询、慈善互助、养老托幼等服务,推进社区服务的规范化和网络化经营。深入挖掘社区服务就业潜力,努力开发就业岗位,把社区服务业建成吸纳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载体。
四、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以增强双向流通功能和扩大农村消费为核心,按照“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城乡互动、活跃有序”的总要求,通过建设“城区—镇区—村庄”三级市场层级结构,推进日用品超市、冷链物流改造升级等项目建设,建立综合超市及配送中心、改建完善乡镇超市、村连锁农家店等现代流通网络,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现代流通网络。到“十三五”期末,全县初步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商品交易市场,初步建成10个以上优势农产品交易市场,建成一批农超对接示范店。
 
 第五篇 推动城乡一体 打造甘肃新型城镇
 
第一章 优化发展空间布局
一、空间布局
      按照依托资源、面向市场、突出特色、优化组合、重点突出的原则,徽县空间结构架构为:一心、一带、两片区、四组团。
      一心:以城关镇和伏家镇为县城发展中心。
      一带:以位于国道316线及川道河谷区柳林镇、永宁镇、水阳乡、银杏树乡、栗川乡、江洛镇、泥阳镇为城镇化重点发展带。
      两片区:分别为北部和南部两个发展片区,北部片区包含麻沿河乡、榆树乡、高桥乡;南部片区包含大河店乡、嘉陵镇和虞关乡。
      四组团:生态农业组团:以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为依托,包括泥阳镇、栗川乡、永宁镇、高桥乡、榆树乡、麻沿河乡;工业发展组团:以       陇南市徽县工业集中区依托,包括伏家镇、柳林镇、江洛镇、水阳乡;商贸流通组团:包含城关镇、银杏树乡、江洛镇、嘉陵镇;文化旅游组团:包含嘉陵镇、虞关乡、大河店乡、柳林镇。
二、发展导向
    (一)一心
      以城关镇为主城区,伏家镇为副城区,定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旅游和商贸服务中心,把城关镇和伏家镇打造成省级重点城镇。
以生态文明、历史文化内涵引领城市建设,加快配套拓展新城、改造提升旧城,不断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规模。以徽县工业集中区建设为依托,运用现代新型业态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提高商贸、物流、信息、科技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以综合性服务产业为主体,农工贸全面协调发展的城市经济体系。
    (二)一带
      柳林镇、永宁镇、水阳乡、银杏树乡、栗川乡、江洛镇、泥阳镇等地区是徽县“金色谷地”,该地区属于川道河谷区,自然条件良好、交通便捷、人口密集,定位于城镇化重点发展带,是徽县城镇发展的核心区。
以产城融合的理念引领发展,大力推进“五化同步”(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构建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城市、乡镇及农村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沿G316,整合全县经济流、信息流、人口流等经济要素,将徽县种养殖业、商贸服务业、徽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徽县工业集中区和徽县泰湖工业集中区有机串联起来,通过瓜果蔬菜基地建设、畜牧养殖小区建设、工业集中区壮大、商贸物流发展、城镇功能完善等多轮驱动,推进该区域城镇化快速推进,打造省市级重点小城镇。
    (三)两片区
      ——北部片区
      北部片区大部分地区为山区,定位于发展林业经济。
充分利用北部山区自然优势,把林业经济发展作为山区乡镇居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重点发展核桃、银杏、苗木繁育、板栗等经济林果产业,培育发展林下经济,如林下养殖、食用菌、中药材。构建北部山区生态林、珍贵树种和速生丰产用材林等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把发展林业经济做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南部片区 
南部片区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定位于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建成生态文化旅游区,打造城市后花园。
依托三滩风景区,融合嘉陵镇、虞关乡生态旅游资源,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拓展、绿色康体养生、山水观光游憩、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等。整合柳林镇甘沟遗址、虞关乡吴王城、大河店乡蜀道文化,以及红色文化资源,以青泥岭、“新修白水路碑记” 摩崖石刻、栗川宋代白塔为依托,打造成为生态优美、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区。
    (四)四组团
      ——生态农业组团:以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农业基础为基底,以徽县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为农业发展龙头,将泥阳镇、栗川乡、永宁镇、高桥乡、榆树乡、麻沿河乡六乡镇打造为生态农业组团。
      ——工业发展组团:以陇南市徽县工业集中区为发展载体,积极整合资源,吸引县内外优秀企业向园区集中,搭建县域工业发展载体,打造伏家镇、柳林镇、江洛镇、水阳乡工业发展组团。
      ——商贸流通组团:以徽县迅速发展的便捷交通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为契机,将城关镇、银杏树乡、江洛镇、嘉陵镇打造成商贸流通组团。
      ——文化旅游组团:以青泥古道、杜甫为代表的唐宋文化和虞关吴王城、柳林干沟遗址为表现符号,将嘉陵镇、虞关乡、大河店乡、柳林镇打造为文化旅游组团。
第二章 推动新型城镇建设
      以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旅游名城为目标,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五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工促农、城乡互动、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坚持以城带乡,加快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从产业配合、空间配置、设施配套等各个方面统筹兼顾,有机协调,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完善城市功能,重点统筹发展江洛镇和伏家镇,带动河谷川地泥阳镇、嘉陵镇、柳林镇等其他乡镇发展,加快边远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改造、建设农村社区,推进乡村建设。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
一、构建城乡发展体系
      立足发展现状,结合未来城镇发展趋势,构建中心城市、重点城镇、小城镇、新农村有机协调的四级城镇体系。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发挥光大城投公司作用,做好融资平台建设,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与经营。建立健全县城法制化、精细化、人性化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县城品位和居民素质,塑造文明、整洁、靓丽的城市新形象。中心城市,紧紧围绕“一城两区”的战略构想,改造提升现有城区,兴建伏家镇新城区,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扩张人口规模,努力将徽县打造成秀丽的山水生态组合式生态宜居城市;重点城镇,依托县城的区位优势,将江洛镇、泥阳镇、嘉陵镇、柳林镇、永宁镇打造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品位较高的重点城镇;小城镇,积极推进8个乡撤乡建镇,对麻沿河、高桥、栗川、银杏、水阳、大河店、虞关等8个乡镇按照“小而精”的发展思路,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环境优美的精品乡镇;新农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完善全县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围绕嘉陵镇稻坪村伊家坪社古村落旅游开发,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建设一批美丽宜居乡村。
二、促进城市扩容提质
      继续按照“南拓北延、拉大框架、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市场运作、产业支撑、完善功能、彰显特色”的发展思路,加速推进现有城区提升改造,拓展延伸新城区,拉开城市南北道路框架。同时,结合工业园区建设,把伏家镇作为县城副城区来规划建设,加快实施县城至伏家镇快捷通道建设项目,将主、副城区连为一体。加快垃圾、污水、供水、供气、供热五大项目的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发展壮大重点城镇,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发展城镇配套产业,以产业促进城镇发展,扩大市场规模和就业空间,提高城镇承载能力。
     (一)以“三个集中”引领中心镇向小城镇发展。按照“小城镇、大战略”的工作思路,依托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注重小城镇规划编制,促进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坚持产业向乡镇集中、人口向镇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着力培育重点中心镇向现代新型小城市发展,协调推进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政策改革。通过招商引资、启用民资、住户联建等形式进行镇区开发建设,促进农村居民向江洛、伏镇、嘉陵等中心镇区集聚,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
     (二)完善市政设施,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和服务能力。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引领,突出生活城镇化、居住社区化、环境生态化、岗位职业化、管理科学化。加快推进城镇供排水建设工程、天然气供应、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行天桥、城市停车场、地下管网建设,完善城镇基本服务功能,营造发展环境。
     (三)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完善配套、同步建设”的原则,加快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城中村改造、廉租房建设进程,完善各项配套功能,改善提高低收入群体生活环境。
     (四)坚持宏观调控,加快房地产健康发展。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供应结构,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要,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消除影响居民住房消费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全县实际情况的住房保障制度;坚持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推动物业管理制度建设,健全物业市场体系,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四、统筹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城乡建设步伐,拓宽发展空间,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统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城镇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协调推进城镇化制度改革,全面深化社会保障制度、公共服务等领域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持续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制度,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提高城乡教育均衡化。建立统一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农民就业培训,着力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机制,促进农民就业和生活保障水平实现新提高。
五、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以美丽乡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以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带动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加强自然风貌、田园风光和村落文化的保护,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构建一批特色鲜明的美丽新村。到2020年,全县213个行政村实现新农村建设全覆盖。

 
第六篇 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绿色经济
 
第一章 完善生态体系建设
一、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
       森林与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森林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我县要以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抓手,以严守四条生态红线为根本。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以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为目标,完善全县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城乡绿化、义务植树、通道河流绿化、低产低效林改造、天然林资源保护、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等工程项目。南、北二山区乡镇以用材林兼水源涵养林建设为主,发展以用材、水源涵养、生态观光相协调统一的多功能用材生态型林业,进行低产低效林改造,提高森林的三大效益和蓄水保土能力。中部乡镇以经济林基地建设和城乡绿化美化为主,发展核桃、银杏等特色经济林和城镇园林绿化树种。公路沿线和浅山丘陵区结合国家公益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项目,以水土保持和封山育林为重点。国道、省道和主要县乡公路及主要河流以营造行道树和护岸林绿化为重点。同时完善建立森林消防体系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全面提升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整体水平。到2020年,新增人工造林44.42万亩,重点道路、河流绿化率达到80%以上;生态公益林补偿率达到80%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二、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水资源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主要目标,严格控制水资源“三条红线”,做好水域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大力进行水土保持,运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保水耕作措施,在水土流失严重并对生产生活生态产生重大影响的流域实施综合治理,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坡面工程、河道治理工程,提高效能,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形成有效的防护体系,减轻水土流失。对河流、湿地进行围栏封育、宣传教育、设置封育警示牌等保护。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监控系统和监管能力建设,建设水量、水质和突发水污染事故的预警预报系统。加强对嘉陵江、永宁河等流域水环境保护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嘉陵江、永宁河等河流周边各类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力度。
三、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强化重点公益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全面落实生态公益林和天保工程补偿制度,认真搭建平台,进一步理顺和明晰林业产权,盘活森林资源,规范森林资源管理,保护林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利益,加快林业发展。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重点推进“确权发证、分类经营、流转有序、规范管理、政策落实”等林权改革内容。在具体措施上,要全面开展确定林权权属和颁(换)发林权证以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兑现工作,让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建立林业综合服务窗口,规范林地林木的流转和经营活动,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森林的流转和经营活动,盘活森林资产,推动林改工作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的顺利实施。
专栏  林业生态体系布局
南、北二山区乡镇:以用材林兼水源涵养林建设为主,发展以用材、水源涵养、生态观光相协调统一的多功能用材生态型林业,进行低产低效林改造,提高森林的三大效益和蓄水保土能力。
中部乡镇:以经济林基地建设和城乡绿化美化为主,发展以核桃、银杏等特色经济林和城镇园林绿化树种。
公路沿线和浅山丘陵区:结合国家公益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项目,以水土保持和封山育林为重点。
国道、省道和主要乡村公路以及主要河流:以营建行道树和护岸林绿化为重点,坚持国道、省道及主要河流实现常绿树和阔叶树混交双边平台高标准绿化,形成复合、混交型相对稳固的林带生态体系。
 
第二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一、加强污染预防和处理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徽县环境保护规划》,进一步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规划环评工作,实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防止和减少结构性污染问题。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加快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扎实做好总量控制各项工作。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重点实施集中供暖,减少燃煤,淘汰和整合小型燃煤锅炉,大力推广高效燃烧锅炉,停止新建20t/h(含)以下蒸汽原煤散烧锅炉和14MW(含)以下热水原煤散烧锅炉,减少污染物排放;开展机动车尾气监测、治理工作,继续加大黄标车淘汰工作。水环境污染控制方面:优先保护水源地,其次对于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工艺的改造,实行清洁生产强制审核,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加快城镇污水厂运行管理,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及时增强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加快乡镇污水厂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方面:加强尾矿库管理,对尾矿综合开发利用,同时开展尾矿覆土植绿治理,恢复原有环境与植被,城镇生活垃圾则进行卫生填埋等无害化处理;噪声防治方面:重点控制交通噪声,设立城市禁鸣区,加强工业、娱乐业等噪声污染源监督管理和治理工作,并在主干路两旁形成绿化隔离带。
二、做好重点领域环境监管
       重点做好环境质量监测、重金属污染源监测、饮用水水质监测、生态监测等监测工作。一要加强县控重点污染源的日常监管工作,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县控重点企业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二要严格环境执法,切实强化监督管理,狠抓企业特别是工矿企业有关环保法的落实,建设项目严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实施限期治理,逾期不能达标的责令停产、关闭,对不能满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企业实行限产限排;三要力争环评执行率达到100%,“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积极做好已建成项目的竣工环保验收工作。四要对全县环保工作进行无盲区管理,全县污染总量控制指标严格控制在省市下达的总控制指标以内。
三、做好环境风险防范
      重点抓好环境风险源调查及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工作,逐步建立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和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平台。紧扣重点流域、工业园区、饮水安全、重金属污染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全面排查、集中整治,全力遏制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抓紧修改和完善各类环境应急预案,加强区域力量整体协调和指挥调动。切实做好应急响应,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有效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继续做好对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和与辐射、重金属污染、化工和尾矿库等高风险行业和部位的防治工作,认真执行徽县境内V类放射源和Ⅲ类射线装置辐射安全许可制度,确保各类放射源、射线装置的安全监管。加强监管,督促健全风险防范制度,杜绝事故隐患。
第三章 资源利用提质增效
       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县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把企业节能降耗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来抓,做好节能监测。一要加大节能宣传教育,普及节能科学知识,增强全民的节能意识,提倡节约型的消费方式;二要抓好工业企业能源统计知识的培训,统一工业节能、节水统计口径,提升统计工作质量;三要把好项目节能审查关,从源头减少资源不合理消费,提高项目资源利用率;四要加强节能节水督查,定期、不定期深入企业检查企业节能节水措施落实情况,严控指标,重点抓好宝徽集团、金徽酒业等市控重点能耗企业的能耗统计;五要实行能耗预警制度,对部分能耗较大企业重点监测,及时预警;六要鼓励企业实施循环利用项目,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努力从源头上节能降耗;七要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审核上报淘汰落后产能项目,对符合淘汰条件的企业一律实行关闭、淘汰,淘汰设备一律禁止使用。
  第四章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坚持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严格落实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严格国土资源管理,严格落实土地“零”开荒制度,严格执行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有色冶金、新材料、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鼓励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调整优化交通运力结构,降低空载率;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加大淘汰旧汽车力度。积极推广节能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大力实施新建建筑热计量收费管理。深入开展节能全民行动,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全面实行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大力实施“节能惠民”工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第五章 共建自然人居和谐
      美化提升城区镇区环境,重点整治市容环境、工地、社区、单位、城乡结合部和各类市场卫生,在市容整治上,重点整治各类欺街占道和户外经营行为,并依法查处影响环境卫生的行为。紧紧抓住国家“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政策和项目机遇,积极争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资金,继续加大农村环保投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垃圾收运处理工程等,改善村容村貌。改善交通干线和旅游景区环境,针对公路交通沿线,进行彻底清除垃圾,开展重要节点景观改造等;旅游景重点从垃圾清理、公厕建设、拆除违建、规范经营等方面进行整治,并加强娱乐设施的维修保养;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生态优美乡镇、村”创建工作。到2020年,达到“村庄乡镇森林化,农田地埂林网化,通道沟渠林带化,荒山荒地林草化”的目标。
第七篇 立足改善民生 打造幸福徽县
 
       坚持以人为本,以建设幸福新徽县为目标,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完善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管理,逐步提高城镇低收入者和广大农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确保平安稳定,全力推进幸福徽县建设。 
第一章 优先发展科教事业
一、加强教育事业发展
     (一)夯实基础教育
      办好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提升高中教育。积极适应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不断优化、合理调整城乡学校布局结构和办学规模,把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建成校园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明显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凸显的品牌学校。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城区新建幼儿园3至5所,每个乡镇重点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建设社区幼儿园,发展村级幼儿园,彻底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注重高中教育发展,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提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继续推进校舍安全和教师周转房建设,全面消除校舍危房,改善教师居住环境;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填补初、高中专任教师缺口,提高高中阶段教师学历合格率,注重教师的培训及提升,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到2020年,学前教育入园率实现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1年。
     (二)做强职业教育
       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改革招生机制,扩大办学规模,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基地品牌,全面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促进职普协调发展。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学术、轻技艺,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认识误区,营造适宜其发展的社会环境;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由政府、学习者、企事业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的机制,多渠道筹措和增加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提高专业课教师数量和质量,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建立专业教师评聘双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等等,促进教师队伍向“双师型”转化,引导企业中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担任职业教育兼职教师。努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到2020年,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95%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专业课教师60%以上为‘双师型’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高级教师职称。
     (三)加快信息化教育
       建立与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相衔接、符合全县实际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形成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网络,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教学应用、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加快配备使用课堂录播系统、交互式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课堂教学信息化设施设备,引导有条件的中小学创办网络教学班,大力推进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到2020年,全县学生与计算机比例中学达6:1,小学达6.5:1,普通中小学校园网普及率达到95%,全部中小学实现“班班通”。
     (四)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
      整合教育资源,创新管理机制,促进城乡教育事业一体化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大力推行在农村从教与教师评级晋升挂钩、提高基层教师补贴等政策措施;对农村教育招录给予倾斜性的政策,提高农村教师学历水平;增加农村教师在职进修机会与职称晋升指标,降低农村学校教师晋升职称的难度;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水平,建立农村偏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吸引更多高学历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稳定、巩固和壮大农村教师队伍。积极引进紧缺学科教师,解决音乐、体育、幼儿教育等学科教师短缺问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加大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学校操场、阅览室、音乐器材、体育器材、现代教学仪器等配套设施,推动全县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综合教学水平。

 
专栏 教育设施“十三五”规划建设项目
在“十三五”期间,共规划222所学校的教育建设项目。规划新建校舍115623平方米,购置教学设施设备,规划总投资39927.06万元。
1.学前教育。规划新建27所幼儿园,规划校舍13760平方米,购置保教设备,概算投资4128万元;
2.义务教育。规划新建校舍22076平方米,周转宿舍39025平方米,购置教学设施设备, 概算投资20831.04万元;
3.高中教育。规划新建校舍17762平方米, 概算投资7658万元;
4.中职教育。规划新建校舍23000平方米,购置实训设备、信息化校园,概算投资7310万元。
二、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要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二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利用水平。三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单位和大型企业的科技优势,加强横向科技协作联合,积极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园、中试基地等科研生产联合体。四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和创建一批主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技术咨询、资产评估、专利申请、技术合同仲裁等社会化技术服务。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全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以上。
     (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有关政策和计划,培养一批专业技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中青年行业技术带头人。抓好科技特派员、信息特派员的管理工作,建立科技人员贡献与报酬挂钩的分配机制,对在推动科技进步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适当奖励。同时加强以岗位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重点抓好农村党员干部、妇女、科技示范户等的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大力宣传普及科学思想、科学文化和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到2020年,全县科技人才数达到4000人,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开发科技大军。
     (三)强化科学技术应用
       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构建以公益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引进推广新技术成果,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农作物良种及其配套栽培管理等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研、中间试验、新产品试制和科技成果推广项目40项。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常规媒体与网络技术结合、信息服务和农技推广结合,加快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信息服务模式的推广。延伸农业信息网络,加快推进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
 三、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一)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基层文化服务点,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及城镇、社区和农村村、组、户文化网络。以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健全和完善乡镇及村级文化室、图书室、阅览室、文化广场、乡村舞台等文体设施,最大限度地丰富城乡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积极实施精品战略,精心打造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力求在音乐、舞蹈等方面推出一批优秀作品;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推进徽县历史文化碑林项目、徽县影剧院建设项目、加大对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河池书画院的投入,完成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三馆”布展及设备采购工作,完善徽成两康战役纪念馆建设,坚持免费开放;新建2-3个集电影院、排演厅、会议接待中心、大型展览及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群众文艺活动中心,建成集文庙、城隍庙、吴玠碑、革命烈士纪念碑、明城墙为一体的历史文化遗址公园;加强文物保护单位上报定级工作,重视民间文化,做好“河池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将青泥古道申遗纳入川陕蜀道申遗项目中,加大青泥古道沿线摩崖石刻、栈道遗址等文物的保护,加大青泥文化研究力度,建设青泥文化展览馆和古代军事文化展览馆,全面提高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水平。
     (二)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不断提高公民文化素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开展全民阅读、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和经典诵读活动,普及社会科学知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进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为主要内容的诚信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建设美好徽县”活动,争创“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争创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
     (三)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以满足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深入推进体育民生工程,构建覆盖城乡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促进徽县体育中心尽快建成并投入使用,推进体育设施开放共享,促进全民健身工作均衡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促进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第二章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一、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统筹推进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医保支付制度、药品采购机制等综合改革。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积极探索城乡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统一;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加强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等问题。
二、着力建设医疗卫生队伍
      着力建设医疗卫生队伍,通过多渠道进修、培养、引进医护技术人员,加强与周边城市医院联合、协作,充分发挥远程会诊中心平台作用,有效破解医护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难题。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完善县级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着力建设基层医疗卫生队伍。
三、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的硬件建设,完善县级医院综合科室和重点科室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力争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80%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目标。“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徽县农合办、医改办、红十字会及下属业务中心综合办公楼,完善徽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站等县级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建设徽县人民医院体检康复治疗中心和县中医医院中医技术及中药研究开发中心、工业集中区医院,加强县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能力。加快更新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设施设备,改造建设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及业务用房。
      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
      规范办案,有效遏制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活动,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水平。到2020年,食品药品信息监测、质量抽检、专项检查覆盖面达到100%;药品监管水平明显提高,城乡药品监督网络覆盖面达到100%,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规范化药房达标率达到100%。
      五、做好人口计生工作
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统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落实奖优免补政策,深化优质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为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至“十三五”末,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和家庭支持体系较为完善,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社会广泛参与、群众诚信自律的多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计划生育治理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人人享有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第三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全力做好就业服务
    (一)完善社会就业体系
      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做好与省、市就业信息网络衔接工作,建成县乡两级就业服务平台,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及信息化建设。提高劳动力素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改善劳动力就业结构。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就业援助制度和就业保障制度,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创业促进就业工程”、“就业援助工程”、“就业岗位拓展工程”,促进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并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积极开拓劳务市场,扶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广拓就业渠道。完善外出务工人员相关保障政策,强化农民工权益维护绿色通道,落实五险一金,保障劳动者合理诉求及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开展网上服务,通过各种形式举办招聘活动,及时提供较多的用工信息。逐渐扩大服务范围,积极做好下岗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就业服务工作。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质。加强就业服务机构自身建设,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窗口”等活动。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改善配套设施,在人才信息、人才交流、人才培训、人事代理等方面提高服务水平。
     (三)鼓励自主创业
      紧扣《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构建创业平台,降低创业门槛,完善配套创业公共服务,鼓励和引导自主创业。开展创业培训,提高经营管理者企业创办能力和市场经营素质。增加城镇小额担保贷款投放,对创业者给予资金上的支持。继续做好创业专家服务团,提高创业成功机率。
 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探索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推行新型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二)提高基本保险覆盖率
       加大社会保险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六大保险的覆盖率。在“十三五”期间,深入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并将残疾人等居民纳入其中,并规范管理养老保险账户管理,便于人员流动,逐步提高各类保险的报销比例。重点建设民营企业、进城务工、临时就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灵活多样就业人员的财产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
三、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一)加强社会救助
      构建城乡救助体系,完善城乡低保工作制度。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为基础,以灾民救助、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主要内容,与住房、教育、司法救助衔接配套,以临时救助、各项优惠政策和慈善救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管理规范化、组织网络化,覆盖全县的社会救助体系。
    (二)强化基础福利
       加快发展慈善事业,积极构建以扶老、助残、济困、救孤和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的新型社会福利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和民工公寓建设机制,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健全工资支付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
    (三)提高养老服务
      着力推进养老服务业,推动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建设和中医药生态养生产业发展,不断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包括家政服务、维修服务、法律服务、医疗服务在内的居家养老服务。关注“空巢老人”的生活,加强乡镇中心敬老院、老干部学习活动场地、老年公寓等建设,努力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第四章 强化专项事务管理
一、推进安全建设
      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矿山、道路交通、森林和城乡防火安全,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宣传和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开展避险抢险、反恐演练,提高公众预防意识和自救能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全面加强道路交通和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建筑施工、城市燃气、特种设备等各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提高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全面推行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立健全社会化的火灾防控体系,保障消防安全。加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平安徽县建设向纵深发展,创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二、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平安徽县”建设,进一步强化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排查整治,提高动态环境下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坚持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并用,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和各种恶势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加强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决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优化治安结构,整合人力资源,提高徽县公共安全体系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到2020年,街道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国道主要交通部位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地区技防覆盖率达到70%以上。
三、加强社区建设
      以建设和谐幸福社区为目标,着力加强城镇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推行农村地区网格化管理,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建立完善社区服务信息化网络平台,为全县社区服务提供长效、便捷、高效、科学的管理支持系统。到“十三五”末,全县所有乡镇社区均建有2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站),每个社区均应有5个以上具有本社区特色的各类社区社会组织。
四、重视其他社会事务
       提高中长期地震预测水平,创建矿山监测网络及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提高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全县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标准,推进农居防震工程建设。大力加强气象设施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抓好天气雷达预警中心等气象现代化建设,基本形成全县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推进档案管理和地方志编纂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第八篇 强化扶贫开发 实现全面脱贫
 
第一章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一、创新扶贫模式
      抢抓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政策机遇,紧盯全县麻沿、虞关2个特困片区和88个贫困村,坚持以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中心,以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为根本,深入贯彻落实“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全省“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完善精准扶贫机制,实施 “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推动基础设施扶贫、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智力扶贫、劳务扶贫、保障扶贫“七大精准扶贫”全面铺开,到2016年,率先实现全面脱贫,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建立精准扶贫机制
       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精准识别贫困群众。一是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为工作方针,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真正做到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二要健全驻村干部精准帮扶机制。全力推进驻村帮扶工作,进一步明确帮扶干部的具体职责和任务,加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等扶贫开发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三要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精准投放机制。强化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明确项目组织实施责任。四是要以精确管理作为精准扶贫的保证,建立贫困户的信息网络大数据平台系统,对扶贫对象实施动态管理,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
三、积极推进社会帮扶
       继续推进县域内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能人大户开展定向扶贫,促进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的深度融合。实行龙头企业与贫困村建立共建关系,采取产业带村、项目扶村、招工帮村、股份合作等形式,通过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带动村民参与项目建设,增加就业与收入。积极争取省内外相关单位对我县的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多方面争取更大支持,逐步形成完善的对口协作帮扶长效机制。
 
第二章 实施好“五个一批”
一、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立足我县特色资源筛选确定项目,注重扶贫政策与村情民情相结合,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加大对市场前景好、经营风险小、群众增收容易、经济效益高的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着力在培育和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方面下功夫,不断发展壮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强扶贫“造血功能”。重点发展以种、养、林、果为主的特色农业,打造和培育10万亩林木种苗基地及畜禽养殖基地等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二、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
      重点瞄准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贫困村,以及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的贫困户,以尊重群众意愿为前提,采取集中搬迁安置和分散插花安置的方式,将贫困户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对一些偏远山区自主搬迁到县城的困难群众,要合理引导、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协调解决子女入学、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帮助他们融入当地生活;对遭受重大地质灾害后有搬迁意愿的受灾群众,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搬迁政策,实行跨区域搬迁;对确实搬迁不了的个别贫困户实行村内就近插花式安置。同时,要重视并解决搬迁群众就业、生活和致富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到2020年,完成贫困村群众异地扶贫搬迁任务。
三、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贫困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环境受到破坏,不仅动摇发展根基,也严重威胁到国家整体生态安全。在麻沿、虞关贫困片区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大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补偿标准,扩大覆盖面;利用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和天然林管护专项资金,让有劳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生态管护人员,以确保贫困群众从生态建设和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让贫困地区群众从“绿色银行”中获得更多收益,让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通过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发展教育是减贫、脱贫的根本之举。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合理规划和完善中小学校点布局,切实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贫困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抓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大幅提升贫困村幼儿入园率,注重加强对贫困家庭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建立健全就业创业培训制度,加强对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实现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至少1人接受免费技能培训,有条件的贫困户掌握1项至2项实用技术,鼓励和支持贫困村农民就近或外出务工、创业,增长见识,助农增收,实现稳定脱贫。
五、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户,将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实行特殊医疗救助保障,实行医疗救助兜底。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重点救助对象,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其救助水平,让大病救助政策惠及更多群众,逐步遏制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认真落实低保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低保对象动态管理机制。按照“托底线、救危难、可持续”的原则,建立完善临时救助政策,对基础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家庭,通过临时救助政策帮助其渡过难关。
 
第三章 大力实施电商扶贫
一、健全电子商务进农村服务网络
      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在县城设立电商进农村运营中心,在乡镇设立分中心,在行政村设置服务站。加大对电商物流、快递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和阿里巴巴、邮政公司、顺丰集团等大型电商物流企业合作,全面铺开农村快递物流网络,打通农村网络购销运输配送渠道。同时,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覆盖县、乡镇、行政村的农村信息网络。到2020年,每个贫困村建成1个电子商务网点,物流、快递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依托产业优势,扶持一批有发展前景的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我县农特产品进行整体品牌包装、营销推广和交易服务。组织农村经纪人、种植大户、农业团体依托平台开展产业化经营;组织消费地交易市场、超市、网络零售企业与平台开展商品预售、包销等供需对接服务;依托平台,整合仓储与物流配送资源,集约化管理,提高仓储物流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推动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认定标准,开展原产地认证,建立产品追溯体系,加强品牌保护工作,扶持本地农产品质量认证企业。
三、培育一批扶贫创客群体
      帮助贫困户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创业。积极探索扶贫事业新机制、新路径,整合各项扶贫政策资源,从免费培训、扶贫贴息、小额信贷、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帮助贫困群体、残疾人从事电子商务。在扶持就业方面,广泛开展贫困户电商技能培训工作,开展贫困群体专题培训,对已建档立卡的贫困子女参加电商培训获得技能证的,按照“凭证补助”的原则,享受专项资金补助。同时,建立和完善电商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机制,吸引更多的电商高级管理人才、高端运营人才、核心技术人才来我县农村就业创业。
 
第四章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一、实施“扶智”工程
      加大智力扶贫力度,建立扶贫培训基地,狠抓农民技能培训,依托“雨露计划”、“两后生”普通技能等培训项目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和寻求就业门路创造条件。通过狠抓技术扶贫、劳务扶贫,使贫困人口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管理能力普遍增强,经济效益普遍增加,进一步培养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到2020年,培训劳动力达7700人,农业实用技术普及率达到80%以上。
二、完善基础设施
      围绕“全面脱贫致富,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指数,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发展目标,大力实施“土地平整工程、村庄路网工程、农村饮水工程、村庄文化广场工程、互联网络工程、环卫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发展基础,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十三五”末,完成河道治理14.2公里、新建堤防7515米、新建四级公路21.5公里。贫困乡村道路通畅率达到10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动力电覆盖率达到100%。
三、提高自我发展意识
      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宣传教育,引导贫困人口牢固树立自强自立、勇于战胜困难、勤劳治贫、勤劳致富、守法致富的信心和自我发展意识,在贫困人口中大力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内动力,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扶贫攻坚的活动中去,主动积极发展生产,发展经济,早日脱贫致富,努力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九篇 深化改革开放 创造良好环境
 
第一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一)充分发挥党在经济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党在经济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一要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二要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扬民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三要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四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二)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紧紧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主线,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要大力实施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徽县本级审批事项,清理非行政许可事项、大幅减少前置审批、推广网上并联审批等新模式,逐步解决部门间、统筹、衔接、配套不够,部分保留审批事项实际操作不规范,审批随意性和自由裁量权大、手续繁、效率低等问题。二要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积极试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不到位问题,打破束缚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的体制障碍,真正做实市场壁垒的“减法”,做好市场空间的“加法”。三要深化农村农业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工作,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合法权益,利用"三权"抵押贷款着力解决农户贷款抵押物不足的难题,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四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统一市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财政预算制度体系,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分类管理,规范政府举债行为,有效防范和解决金融债务风险;五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县级融资担保平台,以"银行+融资平台(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等)+企业+农户"等金融新模式,为中小企业、专业合作社提供融资扶持,使金融产品真正服务于“三农”和实体经济,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改革,引导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金融服务积极向农村扩展,实施普惠金融。
       二、落实提高改革方案质量的问题导向和顶层设计
      深化改革是适应新常态培育增长新方式的根本途径,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案的设计和完善。不论是总体改革方案还是具体改革举措,都要坚持高标准,保证高质量,保证改革方案符合中央要求、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群众期待。一是提高改革方案质量,要全面落实中央、省市要求。将中央决策部署与县情紧密结合起来,要坚定不移地体现、贯彻和推进中央已经明确的改革举措,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财税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县公立医院“315”改革模式,更加注重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把握好时机、节奏和力度,实现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调配合。二是提高改革方案质量,要符合客观实际。改革方案设计要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我县一方面自然资源丰富,资源型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产业发展较多依赖资源开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这也是制约我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突出瓶颈。因此,应抓紧研究制定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府投资管理办法等一批新的改革方案,实现以改革促发展。同时,考虑到改革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区域差异性大,需要建立改革方案动态调整机制,为基层改革实践留下探索的空间和余地。三是提高改革方案质量,要符合群众期待。改革要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使改革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协同推进。要深入了解群众意愿和实际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搞好设计,建立重大改革方案,尤其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决策社会稳定评估机制,让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到改革的进程中。
 
 全面构建法治社会
一、全面开展法制建设
     (一)完善法制体系
      一要完善法治体系建设。强化经济法治、文化法治、环保法治建设,加快政府信用建设和个人信用建设,加强对网络传播、影视音像制品、娱乐休闲等重点领域监管,依法保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环保执法能力,完善环境、食品、药品等监管体系。二要深化司法信访改革。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加快司法信息化建设,加强司法工作人员监督,加大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捍卫司法公正,弘扬公平正义。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加快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改革法治化,推进诉访分离。三要开展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完善和规范执法程序,改进执法方式,做到尊重、保护,并规范、限制公民权利。切实推行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并强化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
     (二)提高法律意识
       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拓宽普法平台,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模式、方法,突出针对性,保证实效性。大力开展基本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条例的宣传,通过千名干部下基层等活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法制爱国教育宣传。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积极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促进基层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把法律援助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民生工程”内容,采取与特困家庭“对口帮扶”、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等措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优质的法律服务。加快基层政法组织建设。加强平安徽县建设,完善公检法司基础设施、消防业务用房和附属设施、维稳基础设施,提升基层执法能力。
二、健全社会治理体系
     (一)完善网格化治理体系
      在全县农村(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按照“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各负其责、管在网中”的建设思路,以100-300户或500-1000人为标准划分网络。一个网络设立1名网格长,1名网格协管员、1名网格警务员、1名网格监督员。深化和细化干部联点工作,定人定责解决联点家庭的实际困难、矛盾纠纷,把群众路线落实到人民群众中去。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对乡镇干部周转房和乡镇机关“五小工程”建设,构建村民小组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继续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列出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干部进村入户,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督查工作的重点。
     (二)推进社会治理主体多样化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力量,使社会治理的主体多样化,形成社会服务社区的大格局。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提高社会基层组织自治和服务功能,指导“两新”(新经济、新组织)组织充分发挥其作为社会管理主体维护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引入第三方机构建设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直观有效地表达群众需求。加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经济类、科技类、公益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策,促进社会组织依法有序的承接和履行政府转移职能。同时,深化对“两新组织”管理服务规律特点的研究,建立以登记、审批、监督、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纳入第三方监督机制,提高政府社会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三)加强社会安全建设
      深入推进平安徽县建设工作,强化社会巡防管控,有效实施动态环境下对社会治安的控制。维护完善国家安全工作机制,加强资源整合、情报交流、协调作战,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捣乱破坏活动。强化推进技防建设,在巩固完善物防、人防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核心区域的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现网络优化和平台扩容,建成全县统一平台、全面监控、一体化技防体系。健全安全生产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安全生产联合监管执法机制,落实安全生产,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建立完善以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为重点的市场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格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降低各类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社会动员、事故调查以及处置能力建设。提高互联网安全管理能力,建立网上-网下一体化联动管控机制。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一、创新区域合作机制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合理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和资源集约配置,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建立以企业为主导、政府为保障、社会广泛参与的协调联动机制,鼓励建立以区域合作组织、企业、各类中介组织等多主体参与的区域发展模式,使合作机制制度化和长效化。
二、加强区域全面合作
      利用兰(成)渝铁路、天平铁路沿线区域建设的重大机遇,向北继续深化与庆阳、平凉、天水的关天经济区建设战略合作,加强与兰州、定西的经济合作交流;积极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谋划与新疆、中亚地区的区域合作。继续加大推进向南开放,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把接壤区域作为开放开发、交流合作的重点,积极探索合作机制,加强与川渝、陕南地区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进一步做好与汉中、广元、巴中、绵阳等领近市州的交流合作,努力建设区域开发开放共同体,实现互利互惠、共促共赢。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拓展与重庆、成都等地的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以承接产业转移、定向招商为重点,以徽县工业集中区为主要平台,牢固树立“大招商大发展”理念,创新招商机制,改进招商办法,培育招商队伍,积极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多形式、多载体的招商引资活动,着力提高招商成效。编制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指南,筛选、储备、包装一批项目,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方式,大力开展团队招商、产业招商和以企招商,精心组织参加“西洽会”、“兰洽会”等商贸洽谈活动。加强与外地专业协会或商会的联系,建立长效稳定的招商机制和渠道。积极构建中东部产业转移承载园区,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第十篇 精准实施规划 确保目标实现
 
第一章  强化政府引导 建立规划体系
      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各部门要认真制定、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分年度落实好《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案;各乡镇要贯彻本《规划》的精神,制定和实施好本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二章  破解改革难题 推进体制创新
      深化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职能,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建立均等财政服务框架。改善金融生态,加快建立具有徽县特色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行政管理改革,创新行政审批运行方式,推进经济体制、农村综合改革等方面改革,进一步推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章 采取综合措施 加强重点建设
      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领域或薄弱环节,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等导向措施,组织引导民间资金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对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研究,掌握国家投资导向,争取国家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产业布局、项目摆放、资金安排等方面,以及对稳定现有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完善城市功能、健全基础设施、治理生态环境、发展社会事业、建设重点项目等给予大力支持;加强与省外大中型企业在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上的合作,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合力。提升经济软实力建设,助推经济发展。
 
第四章  加强跟踪分析 强化监督检查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深入研究《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规划》实施。要加强监督检查,并及时将《规划》执行情况向县政府报告,并按程序由县政府向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五章  适时调整修订 增强应变能力
       建立重大问题决策会商制度,对出现的一些跨区域、跨行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集体研究决定,及时调整《规划》。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不可预见因素,致使实际经济社会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要及时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报送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阶段,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解放思想、同心同德、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乘势快上,确保《规划》确定的宏伟目标和发展任务圆满实现!
公开指南 
?